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
     
 
 
最新消息 · 关于转发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关于推荐云南省区域国别研究专家库专家人选通知的通知    2023-09-20      · 关于转发《云南省公路学会关于开展2022年度“云南交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2022-05-17      · 关于转发《关于推荐(申报)“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公学字54号】》的通知    2022-05-11      · 关于202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的公示    2022-04-18      · 我校四个科技项目应邀参加“科技列车云南行”暨2018年云南省科技活动周展览    2018-05-23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正文
 
 
一线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
2022-06-23 09:50 罗朝猛  《中国教育报》

“教师即研究者”。坚持课题研究几十载,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评审、结题等活动,我发现并梳理出了中小学教师课题申报书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十个共性问题:


一是选题陈旧,大题小作;


二是核心概念界定不清;


三是混淆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四是研究缺乏规范性;


五是轻文献综述,述而不评;


六是研究路径不明晰;


七是堆砌材料,缺乏观点、证据;


八是研究方法选用不当;


九是缺少理论支撑;


十是过程性资料不完整。


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我在做课题研究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大大提高了自身成功申报课题与顺利结题的概率。基于多年的课题研究经验,我认为,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想选题准、研究深、出成果,首先要牢牢树立“六个意识”。


一是问题意识。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即课题,困惑即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选题阶段,要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在撰写申报书阶段,要逐步聚焦研究问题;在课题写作阶段,要深入和分解核心问题。


二是学理意识。学理研究是一种范式的研究,从课题申报书到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均要避免口语化,要力戒流水账式的文字表达。


三是前沿意识。要嗅觉灵敏,要善于捕捉时代的教育热点、趋势。不人云亦云,不跟风炒作。要寻求课题的价值感,打开论证思路,确定研究重点。


四是规范意识。课题研究需要秉持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需要我们树立规范意识,需要进行规范训练,需要按照课题的规范来开展研究。需要我们讲究研究的科学性、逻辑性、专业性和条理性。


五是方法意识。研究的方法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与主题的确定,研究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选择一个主方法,贯穿课题研究始末,不同类型方法多元互补。


六是积累的意识。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不停地实践、思考、阅读、研究、写作的过程。积累要讲究方法,要善于运用所积累的材料。瞄准和聚焦某一个目标,坚持长期积累、探索、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课题研究就水到渠成。


在具体的课题操作流程当中,我认为,课题成功的关键点是选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题刚开始一定要坚持“小”“实”“新”。“小”就是切口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譬如,我曾做过一个课题名为“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课题就是把大的合作学习理论嵌入具体的英语学科教学实践中,开口小,易于操作。“实”是说有实用推广价值,能辐射,能复制,实效性强。“新”说的是有新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即使是旧课题也能“旧瓶装新酒”。在“小”“实”“新”上做强了,再走向系统性、理论性与前沿性。


这些年,梳理起来,我大致完成了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课程、学业评价、教育法学、国外教育、深度教学等各种类别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一是源于自己教学与工作中的实践困境。比如,我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就是一直困扰我教学的课题。二是源于自己长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改革需要课堂转型跟进,所以这些年我把研究的目标聚焦于深度教学研究与课堂改进。三是源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拥有英语和日语“双外语”的优势,做比较教育研究相对得心应手;我参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10余年,主持与承担特色课程研究就比较轻松。


当然,在课题的研究当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环节需要注意。比如,课题的标题应体现研究问题、核心概念、分析思路或是研究方法。题目不宜太长,核心概念不宜太多,表达要精准;在尽量保持研究特征的前提下,题目越简越好,简到20个字左右,等等。


但是,一线教师要做好课题研究,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不应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提炼,凝练为成果,要能助力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出版与公开发表等形式让成果被引用、被应用,达成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


- END -


作者 | 罗朝猛,系广东省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5926696    |  传真:0871-65926697